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乡村发展需要越过“农业残缺陷阱”
时间:16-03-03 [ ] 浏览次数:0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说:“所谓农业的残缺状态,......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将土地零星分割,直到每一个家庭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以致所出产的只能勉强供应农民家庭食物和原料方面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那部分需要,再没有余额可以用来向工商业者交换它所需要的工业品......”。我国农村从上世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而且是肥瘦搭配,土地的零星分割,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经济发展就如李斯特所说的处于“农业残缺状态”。家庭经营为主和土地零星分割,无法满足休闲农业所需的“规模大且品种多样化”的基本条件,这是当前农村产业功能提升遇到的严重障碍或陷阱。

如何跨越这样的陷阱?首先是解决土地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土地,就无法营造乡村休闲的特色。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办法很多,比如有人主张工商资本下乡,将农民的土地租过来甚至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买过来,实现公司化运作。但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不是仅仅从土地经营中要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土地经营效率中要公平,也就是说,农民生活改善才是我们改造乡村农业的首要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属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如果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成果不能主要惠及农民,那就失去了对农村传统农业改造的意义。工商资本下乡,怕就怕难以改变资本的本性,即便资本在农村能够经营得很好,收益也较难落到农民手中,更何况一旦经营失败,农民跟强大的资本博弈,失败的可能性极高。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工商资本下乡后出现土地流转“毁约弃耕”现象,流转者单方面强制解除流转合同,强行退回耕地,让众多涉及农户颗粒无收的事情就是证据。有些地方也看到上述公司化运作给农民带来的损害,从而希望通过农民自身的经营来使利益能够惠及农民自己,比如,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入股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但调研发现,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的不多,原因在于没有专业化管理团队。经营企业是一件十分专业的事情,需要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来掌管,农村的企业家人才十分短缺,很难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仅仅把土地集中起来,并不必然带来效益。

可见,目前乡村发展要跨越传统的“农业残缺陷阱”,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可能会让农民利益受损;土地集中起来让农民自己经营,又可能因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满意的收益。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有专业团队,而收益又要惠及更多的农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又恰恰是我们乡村发展走出“农业残缺状态”的必要路径和归宿。 

近日,我和单位同事一起来到南京溧水傅家边梅花山,恰好遇上那里举办“梅花节”。傅家边的农业生态园,是江苏省十个省级重点农业科技园之一,创建于1994年,园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依据丘陵山区的地理特征,将园区规划为中心展示区、生态果茶区、特色农业区、高新产业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个功能小区,实行立体综合配套开发。先后建成了良种果树等试验示范园2187亩,生态果茶园5000亩,钢架大棚设施1100亩,连栋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经济林果总面积一万余亩。南京市溧水区也因此被誉为“梅的故乡”,有“万亩花海,十里梅林”之称。进入梅花园,果然鲜花灿烂,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作为一个长期关心“三农”问题的学者,自然最关心这梅花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看看路边的土菜馆,景区里的小摊点,大家都十分忙碌,水果、蔬菜、甘蔗、炸鸡腿,卖得不亦乐乎!还有路边的果园,也迎来自由采摘的好时光,游客体验采摘一斤草莓17元,果农省了劳动力还赚了好价钱,自然心里高兴。同样是农村,传统农业用产业融合方法改造出来之后,效果真的不一样啊!就是那只老母鸡,由于客人的到来也身价倍涨,一只卖到150元。要是乡村都能这样改造,不仅留得住青山,还能富了百姓,实在是功在千秋的事情。所以,传统农业改造,关键不仅仅在产品,更在于市场。傅家边的做法或许有所启迪:那就是采用“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模式。他们采用专业公司法人化,资本来源多元化,以及借脑发展全员聘用,能人牵头联产承包等管理措施,一方面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创新产品,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参与,提升农民能力,让农民分享成果。这里的龙头企业——傅家边集团,是由科技人员领头,联合高等院校成立的法人企业,把资本技术带到农村,农民则将部分土地租赁给公司,部分土地留给自己经营,利用在公司上班学到的技术回家种养,加入公司的整体发展,公司加基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可以上班工作,同时公司带农户搞种养,使收益也得到有效提高。在这里,专业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一是农民在公司上班可以学到很多技术,以此能够通过合作社兴办自由采摘水果园;二是公司举办的“梅花节”等各种活动带来的八方游客,使农民的采摘园水果不愁卖;三是农民在公司的基地就业,成为确保农民平安生活的坚固后防线!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分割、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农业残缺状态”,对乡村发展形成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土地规模经营如何做到既出效益,又惠及农民,是农村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高铁时代,物流畅通,市场半径扩大,为农村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努力进行组织创新,或许就能找到一条走出“农业残缺陷阱”的路径,让美丽的乡村告别“富饶的贫困”!

(作者系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民建镇江市江大支部主委 庄晋财)

责任编辑:ZJMJ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