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天地
“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征文
只为这片水域愈繁盛
——民建镇江市委交通支部的港口梦
时间:17-08-04 [ ] 浏览次数:0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北有绥芬河,南有新民洲”,镇江,长江北岸的新民洲,一艘艘装满木材的货轮在这里停靠,宽阔的货场,扑面而来的是木材干燥而清新的味道,凭借镇江的独特地理位置,镇江中林新民洲港主要从事木材进口业务,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成为大型的木材加工区域和主要集散地,而这一切的成就,溯其本源,皆因这里独一无二的“黄金水道”优势。作为一个交通人,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夏军可以说是中林新民洲港从开始到现在初步兴起的见证者,巨大的门机架下,夏军时常在这里伫立,从零开始到吞吐量100万方的历史性节点,每一个重要事件的发生时刻,他都能随口报出,分毫不差,哪里曾经是荒滩,哪里会有白鹭飞过,现在的新民洲港在同级数的港口中,有什么样的优势劣势,在手指指点下,仿佛描绘出一幅新民洲港变迁图。在他的带动下,民建镇江市委会交通支部与中林新民洲港携起手来结伴同行。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对民建镇江市委交通支部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在依水而居的江南水乡,对这片港的爱,是用语言都不能完全表达的深刻情感。

有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豪情万丈,有潮平两岸阔的宽广胸怀,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柔情似水,镇江,是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诗词歌赋最多的地方,纵观历史,这不仅与这里兼具江南水乡与北方豪迈的独特风情有关,更与镇江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

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被称为“黄金水道”, 水运,一直是镇江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命脉《隋书·地理志》说: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都城建康所需生活物资,主要由之转运而来。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

1918年,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为镇江港构划出东方大港的美好图景。建设亿吨大港,是镇江几代人的梦想。作为一个老港口人,镇江民建交通支部的成员们一直关注着镇江港口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拟写提案,提出了“以港兴市”的理念。从镇江的历史看,就是一部以水而兴的历史,每一步的发展,都与镇江的独特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的联系,而在现代镇江的发展史上,这样的港口优势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带动整个镇江市的经济文化稳步前进,重新续写历史上的辉煌呢?

镇江港上距南京87公里,下距长江入海口 279公里,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江海河、铁公水联运综合性对外开放港口,全国43个主枢纽港之一。作为一个行业支部,交通支部对于港口的发展有着足够的感情与调研,当有交通支部成员多方调研后,在全市率先提出以港兴市的理念以后,有理有据,有历史有发展的思路立刻得到了当时领导班子的重视,并付诸行动。2001年至今,镇江港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6000平方米海陆库集装箱堆场、1.69万平方米103堆场、504号堆场大棚,龙门港完成3万吨级码头改造工程、5万平方米磷矿货棚,大港河西、河东5块堆场1万平方米。镇江港继1988年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后,2004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量也达到15万标箱,综合通过能力现位居长江港口第四位。

现今,镇江的民建交通人们依然心系港口,“以港兴市”的理念,并没有随着新老会员更替的动作而被遗忘,近几年,以夏军牵头的交通支部成员们再一次在政协提案中提出以港兴市,这一份崭新的提案,并不是新瓶装老酒,而是根据当下经济形势的变化,重新定义了全新的“以港兴市”,几乎每一次的支部会议,大家都会将话题不约而同地引到港口发展上来,在这个队伍里,有港口建设的策划人,有港口建设的施工者,有每天看着港口变化的见证者,也有每一天都与往来的货轮亲密接触的监察者。

回首过去,镇江港180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盛衰起伏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港口历经了风雨飘摇、艰难困苦的过程。曾经西津渡的青石板上,凹凸不平的车辙见证着渡口文化的辉煌与变化,而今的长江第三大港镇江港,从长江航道的四改三,再到港口的不断布局更新,是否能续写千年的港口传奇,将镇江这个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蜕变成为经济要塞,作为镇江民建交通支部的成员,是以怎样的心情在怀有这样的期望呢?除了身为镇江人的自豪感,可能更多的是身为交通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希望见证从依水而生到以港而兴的紧迫感。

(交通支部   钟雁  柳放  束文霞)

责任编辑:zjmj来源: